近期在各大媒体中时常能看到诸如撞衫、撞脸等新词语。如此的新使用方法想来与早已出现的撞车一词不无关系。依据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讲解,撞车原先做名词用,指古时攻城或守城的器械,到了后来才开始表示汽车相撞的意思。
至于撞车的动词意思是什么时间才出现的,目前尚无定论,但早期的一些双语词典为大家提供一些蛛丝马迹。
1931年由澳大利亚传教士马守真撰写的《汉英辞典》在撞字条下只网站收录了诸如撞倒、撞破、撞见、撞钟、撞鬼等合成词,而没记载撞车的使用方法。在1950年由郑易里先生撰写的《英华大辞典》中,英语中与撞对应的crash条下也未见撞车的身影,而只有碰破,撞坏之类的字眼。到了1975年,文革期间撰写完成的《新英汉词典》在crash条下设置了这么一个例证a car crash汽车撞车事故,这样来看撞车的使用方法早已被确立。到了后来,撞车还衍生出一个喻义,即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安排在同一时间或地址而冲突。而正是因为这一喻义才有了现在撞衫、撞脸满天飞的现象。那样这种词又该如何翻译呢?
上网一查,倒是找到撞衫的几种翻译:第一种为fashion faux pas;第二种是outfit clash;第三种则是bump against a shirt。第一种翻译显然太过笼统,由于来源于法语的faux pas泛指失态或失礼。第二种译法在网上虽然也能找到一些例子,不过它们绝大部分与中国有关,所以这大概也是一种中国式译法。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outfit一词在词义上好像与衫不可以完全匹配,而且clash的使用方法也值得商榷。的确,clash有时能与表示服饰的词汇一块连用,但它表示的意思是服装颜色的冲突。在《牛津英语大词典》中,clash就有这么一层意思Of colours: to go badly together, to kill each other,而这一使用方法早在1894年就已出现。这么一说,网上还出现的一种相似译法clothing clashing也就站不住脚了。第三种译法是地地道道的字面直译,从词义上根本说不通。其实,最简单不过的wear the samedress在非常大程度上就能涵盖撞衫所要表达的意思。澳大利亚的《信使邮报》2006年7月22日的一篇报道就是这么开头的:WHATEVER happens, dont wear the same dress as someone else. Be it the Oscars or even the Logies, this is an unwritten rule for all red|carpet|going women,这对任何走红地坛的女性来讲都是不成文的规定)。
才出现不久的撞脸一词的翻译同样也没什么捷径。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旁敲侧击,而不可以一味地遵照动词+名词的顺序。若要表示与某人长得非常像,英语中有多个现成的说法:第一是look alike与由其复合而成的名词lookalike,如They look very alike他们长得非常像和He is a Tom Cruise lookalike他像是和汤姆克鲁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;第二是多义词double,如Shes Madonnas double,但这个词容易产生歧义,由于它同时还可以表示替身的意思;最后是来源于德语的doppelganger。美国广播企业的早安美国栏目在今年7月十日播出了以Science of Celeb Doppelgangers为题的节目。